Quantcast
Channel: 大江语文教育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36

[转载]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命题的两个纠结

$
0
0



2017年高考全国一卷作文命题的两个纠结

                           陈继英

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了, 其作文命题再次引起全国网友的热议。在一片欢腾的背后,其命题的纠结少有人提及。请先看下面的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命题的初衷很好,列举12个关键词让考生选择,并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自己的体验、感受、认知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依据,让其“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但是,命题为了增加写作的指令性任务和预设主题的积极导向,却造成了该命题的两种纠结。

    一、交际写作要求与思辩性写作要求的纠结

        命题的指令任务是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这就明确了这篇文章是写给外国青年看的,据此,可以判断,这是一种交际性的写作文本类的要求。这种交际性写作一定要看好读者对象,重在表达得体,思辩是次要的。但是读懂中国却不同,它要求深入、深刻、全面,才更好。既然文章是写给外国青年,(这个外国青年大概是“来华留学生),这种人的汉语水平可不好把握,为了让外国青年” “读懂中国是写浅显些好呢,还是写深刻些好?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外国朋友理解中国固然很好,但是这样的浅显文章,考生自己和外国青年算是读懂中国了吗?

且什么叫“读懂”?这就值得考生好好想想: “读懂”是一般了解吗?读懂似乎应该是“深刻认识”,是“深入了解”,是从感性层面上到理性层面的较深入的理解。而题目的"读懂", 要从12个关键词中, 选其中两三个联系到一起, 是写深刻才算读懂的! 而题目偏偏让考生写给一个不知是否懂汉语的外国青年写得深刻了考生读懂了中国”, 而外国青年能“读懂”考生的文章吗? 这种把思辨性写作与交际性写作混合到一起的命题要求让考生怎能不纠结?判卷评卷老师怎能不纠结?有人可能说,外国青年 只是一种假设, 你何必较真? 这不能不较真, 因为这是两种写作的类型,要求是不一样的, 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二、时政材料与社会现实的纠结

据命题组介绍,该作文材料改编于央视的一项调查, 命题的目的在引领中国价值观,让考生认识中国的发展, 12个关键词是中国当下时政热门词汇,包括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美丽乡村、长城外,落后的农村和山区的孩子所知甚少, 这个命题就相对忽视了偏远农村地区学生的生活感知与体验,毕竟有许多农村孩子没有骑过共享单车,没有用过微信扫描 没有吃过什么美食 没有坐过高铁;就是美丽乡村,也是中国梦,个别美丽乡村是城里人的消闲之处,而许多乡村在当下城市化的进程中,是否依旧美丽?应请命题人多到一些荒芜的农村走走。尽管这个命题并不限制考生的想象力,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空间。但是,“美丽乡村”这个关键词毕竟是说乡村的美丽,考生敢大胆走笔于城市化进程中的“留住乡愁”和一些乡村的衰落吗?

一个流行的段子, 对这种忽视农村娃感受与体验的命题,很有讽刺性。段子如下:

来自亲堂弟的吐槽:今年全国高考一卷作文题出来了,摆明欺负我们这些大山出来的贫困农村考生!!!请问出卷的专家,你们知道这些所谓的关键字离我多遥吗?1.共享单车:我们这边农村单车就很多,哪里听过共享单车的?!随便骑人家的单车,还不分分钟被人家打死,说我偷车吗?!2.移动支付:我家在山旮旯,压根就没钱买手机,就算有手机也没信号和Wifi啊?更没有银行卡啊?!你叫我怎么移动支付?!3.广场舞:你以为我妈像你们城里人那么有空啊?我妈天天起早摸黑的在地里干活,哪有时间跳广场舞,就算有时间都没广场啊!就算拿农田地来跳,也没有钱买音箱啊!?4.大熊猫:我家家猫就一大堆,专门抓老鼠的,农村老鼠多!我以为我像你们城里的有钱人啊!天天去旅游去动物园看大熊猫?我为了早日出人头地,走出农村去看大熊猫,天天熬夜复习,熊猫还没看到,自己反而多了一对熊猫眼!5.中华美食、长城、京剧、高铁:这些东西对于我们农村考生来说,我们还没这个命去接触,我还要努力考试,争取考到城里去,要不就真的一辈子种地了!

二是直接用时政材料“中国关键词”命题,易于被猜题、押题。事实也确是如此,尽管并没有全都押中的,但该命题一出, 许多地方的教师和一些报刊杂志,就宣布自己押中了高考作文题。例如,《广州日报》就晒出十五天前就押中了高考题。这种紧靠时政热点命题的方式,在我国恢复高考命题的历史上,尤其是后期20年命题的历史上,还真不多见,因为高考作文命题历来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关注现实,但回避时政热点,意在考查考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也考查考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能力,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立德树人”。 




这样的命题纠结, 均有失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其形成的不良影响,会使各地各校一些人越来越乐于猜题押题。

推荐阅读:   深度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文化生态——听著名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报告的几点思考(南阳市油田第七中学校长 魏中星)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751810102wvpy.html

 

  深研行:恍若惊雷炸得古堡开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751810102wv61.html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