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大江语文教育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36

[转载]语文的姿态与风骨

$
0
0
原文地址:语文的姿态与风骨作者:逍遥蓝剑

                           语文的姿态与风骨

                       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彭泽元

  回首我们进入新课程改革以来的探索之路,宜昌的中考语文评价改革始终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走在改革的前列。每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都力求从不同的角度给考生以意外的惊喜,给教学以精彩的回报。我们认为,一套语文试题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应有风姿绰约的个性姿态,更应有卓尔不群的精神风骨。这也是我们在今年的语文试题中将要体现的评价理念和命制主题。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2010年的语文中考我们坚持能力立意的方向不变,力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角度来展示语文教学的姿态,发挥评价对语文教学的导向作用。

学生语文素养是伴随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增强而不断提高的。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表明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今年的试题尤其重视对语文的积累考查,在每篇阅读材料题之后通过形式多样的链接,巧妙考查学生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分值达到12分之多。这里不是在简单的考查学生对语言现象的死记硬背,而是重在考查学生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积累的能力。如第19题要求默写杜甫《绝句》中写出了门窗‘可望’审美效果的相关诗句,第30小题请顺其思路仿写等题,都是在动态考查学生灵活应用积累的能力。强化对必要语言积累的考查,意在引起师生对“积累”的重视。

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语文新课程为了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禁锢,明确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新教材中语文知识的严重缺位,又让教师在教学中感觉无知识可教,从而让语文知识教学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境界。今年的语文试题中我们有意识突出必要语文知识的考查,间接考查各种知识点的题型大幅增加,出现了诸如“过渡段(第16题)”、“关联词语(第18题)”、“直接引用、间接引用(第32题)”等常用语文知识及应用能力的考查题型。强化对必要语文知识的考查,旨在引起广大考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并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师能高度重视实用语文知识的开发与建构。

虽然我们在不断调整语文积累和实用语文知识的考查角度,但在终结性考试中坚持能力立意的基本思想始终没有改变。据初步统计,今年的语文试题,全卷汉字阅读两部分共70分。其中,从评价层次看:记忆层次占12分,理解层次占29分,运用层次占14分,评析部分占7分,创造部分占8分。从难度估计看:易度题占32分,中度题占28分,难度题占10分。从量化分析来看,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不仅是本卷的重要特色,而且也将是未来语文教学的努力方向。我们尤其注重加大阅读能力考查的覆盖面,阅读部分既有对文言词句(8、12)、朗读节奏(11)的考查,也有语句仿拟(30),句子理解(7、15)的考查;既有对语法修辞(18、30)、表达方式(32)的考查,也有对语感差异(22、27)、知识迁移(24)的考查;既有对文章整体理解(6、9、10)、思路把握(14、20、26)、要点提炼(29、31)的考查,也有对涵咏鉴赏(17)、文章结构(26、28)、创意点评(23、33)的考查。今年的阅读量达到6525字,为历年来中考阅读量之最。继续强化对语文能力的考查,旨在进一步凸显能力重点,引领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把重心聚焦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上来。

长期以来,“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在语文教学和学习中仍然盛行,它不仅有违于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和要求,而且背离了语文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原则。今年的语文试题,我们特别注重在学习过程中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如第4小题要求考生运用汉字的组词功能组词;第5题的“年度汉字”遴选,第17题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第24题结合相关历史背景评价梁漱溟的精神风骨等题,都是在学习过程中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及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对学习智慧的考查,旨在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把知识教学融合在语文学习活动之中”,“把适宜的语文知识置于适宜的位置以适宜的方式进行学习”。

丰厚的积淀,灵活的能力,科学的方法,全面的素养这便是我们在今年的试题中要呈现的语文姿态,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努力倡导的语文教学观。

在考试中关注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凸显语文学科的精神风骨,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是今年语文试题的另一鲜明特色。

语文课程既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包括道德情感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弘扬。语文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使语文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发挥语文课程价值的导向作用,通过阅读材料的选择来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试题选材的一个着力关注点。为此,我们遴选古代先贤的诗文来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精选体现中国人对自然山水态度的文章传达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通过感受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的傲然风骨来鼓励学生做有个性、有人格、有风骨的人;通过分享生活中“美丽的智慧”来感受亲情的温馨和人性的善良……试卷选点设题巧妙,旨意明确。如第23题请用一个恰当的成语概括梁漱溟所讽刺的这位“文化名人”的低下人格;第24题请你结合相关历史背景和梁漱溟的精神风骨说说为什么“中国的二十世纪,假若没有梁漱溟,该有多么失色!”;第25题积累链接,由梁漱溟的人格魅力,可以自然联想到周敦颐《爱莲说》中的两句话等题都较鲜明的体现了“语文的风骨”。凸显语文课程价值的导向作用,旨在引导学生从浩如烟海的历代作品中发掘出我们民族的语言之根、道德之根、情感之根。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载体,记载着人的思维和情感,具有人的“灵性”。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培育自我思想,形成自我个性的过程。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片新天地。如第22题请分别解释“宪草”和“草宪”两个加点词语的意思。除了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辨析能力之外,更是为了让考生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梁漱溟敢于直谏的独立人格;《中国人的山水观》中第27题请将“赋诗”“旷怀”“寻真”三个词语分别还原到原文的空格处,既是为了考查词义的辨析和句子的理解能力,也是为了让考生在答题中受到山水情怀的熏陶。即使是如“积累链接”也尽量关注人文情怀,如第34题“感动之余,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最后两句来为这一家人祝福吧。”既考查了在具体语境中运用积累的能力,也让考生把自己的感动升华为一种美好的人文情怀,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整套试卷的情感升华。凸显语言学习的人文熏陶作用,旨在落实语文教学的双重目标,促进学生言语和精神的同步成长。

在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是我们在命制试题中始终牢记的评价观。如今年的作文试题《美丽的智慧》,延续了2009年作文的思路和风格,虽是命题作文,但选材宽泛,摒弃了说教成分,要求更加平易近人,更观照初三毕业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个性体验,更关心他们的心灵成长和人格养成。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让考生有所写,还会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写作思维更为活跃,更易于写出新颖活泼的文章。整套试卷在传承和保持宜昌市近年中考语文传统特色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回归考试本真,不追求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整套试题无论是试卷的外观形式,还是题型的设计,都力求让学生有熟悉和亲切之感。我们希望考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同时也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一次难忘的阅读之旅,学习之旅和体验之旅,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评价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和谐理念,自然情怀,独立人格,人文关怀——便是我们在今年的试卷中要彰显的“语文风骨”,也是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不断追寻的语文教学观。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展示语文的姿态,追寻语文的风骨,既是我们虔诚的奉献,也是我们真诚的期待。但愿我们对语文教学姿态和风骨的探寻与追索,能够为我市未来的语文教学研究开启新思维,作出新贡献。(发表时间:2010-6-25 7:20:00 来源:三峡日报;被选入《语文的突围》一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