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以风传》再版前言
文| 徐 赟
2017年4月1日,翻阅着油墨飘香的《乌以风传》样书,欣喜之情,超过往日曾有的惊喜时光。
我们对乌以风先生仰慕已久,崇敬之情与日俱增。想把乌老先生的人生记述下来,深恐学养的不足与文笔的笨拙而有违初心。我们兄弟对传主的认识形成共识,于是多方考证,深入采访,甄别素材,还原本真,书稿竟顺利地杀青。
此传付梓问世,终于实现了这一夙愿。它既是对乌老先生的铭记与传扬,更是对社会的一份回馈。全书以相关史料为依据,辅以文学性表现手法,较全面地展现乌以风先生的人生历程,并首次披露了一些珍贵图片与《性习论》纲要等,迅即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全国各地的大学教授,安徽太湖中学、怀宁县育儿中学、安庆市宜秀区大桥中心学校等中小学,安徽龙山书院、皖山书院、明德书院等,昆山市国学研究中心、江苏省佛学会等,乌氏族人,野寨中学校友,不少文史爱好者等,纷纷购阅收藏。野寨中学发给全校200多名教师人手一册。《潜山通讯》予以专版报道。
乌以风胞二弟乌以钧老人,高龄91岁,现居北京,手捧此书,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然后反复翻看;胞三弟乌以钵老人,现年86岁,得到族人从80多里外冒雨驱车送到聊城他家中来的书,摩挲不已,与来客交流并合影留念。
野寨中学领导与乌以风的孙女乌梅兰老师,出版前仔细审阅书稿,出版后再次认真阅读。乌梅兰老师对为乌老先生树碑立传的辛勤劳动表示敬佩,希望再版能精益求精,适当增删,成为更具有阅读价值与收藏价值的精品。
马一浮先生的弥甥女丁敬涵,87岁,听到此书出版的消息后,当即表示要面见作者,对作者的人文情怀以示谢意。我已两次拜访丁敬涵老人。她通读全书,指出马一浮先生毕生只有去乐山复性书院路过重庆时由陈布雷陪同到蒋介石官邸见过一面,对复性书院的创办经过予以详细介绍,对乌老先生交给她保管的两幅马一浮书法长卷捐赠去向进行了介绍。她一边指着《乌以风传》横线批注处,逐一交谈;一边还拿出《马一浮集》《马一浮交往录》《永怀集》与《马一浮先生学赞》等,予以佐证。丁老欣闻有许多人在研究“一代儒宗”马一浮,在研究学问大家乌以风,十分高兴。两次谈话,她都不顾患病疗养,兴致勃勃,侃侃而谈。
不少专家与读者,一致称赞本传填补了乌以风研究的一项空白。上海古籍社的黄先生说,乌以风是马一浮众多弟子中问学时间很长、成就卓越的人,不但值得为其立传,更值得出版《乌以风全集》。《安庆日报》资深编辑葛长流先生说,此书出版是做了许多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大好事。潜山县原政协领导徐继达、丁士南、童宏祥等,纷纷予以肯定地说,《乌以风传》记载与宣传了一个山东人在安徽默默无闻地奉献毕生心血的历史功绩。
我的恩师高琳,因她父亲与乌以风是世交的缘故而有机会成为乌先生最后一个入室弟子,得知《乌以风传》要出版,十分欣喜,虽年逾古稀,然欣然作序。出版后,她又即兴赋诗,并联络苏皖学子,大力宣传。数十年孕育的种子,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
高琳老师最近指出:“在儒学被彻底否定的历史时期,马一浮、梁漱溟、乌以风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坚持对儒学进行创新发展,这说明儒学是有强大生命力的,而传承儒学的马、梁、乌都是文化巨人、学术泰斗。而这种在空前困难下创造的学术成果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儒学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问和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境界的法宝。人们不能因为马、梁、乌的学术不是出自官方的大学、研究所等机构而是出于民间,就回避他们、忽略他们或淡化他们,而是应该承认他们、恢复他们和弘扬他们。虽然在极其困难的历史条件下,他们只是少数人,但是他们却代表了中华民族、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代表了世界潮流发展的方向,马、梁、乌的学术创新成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历史的骄傲,更是世界文化发展前景的骄傲。”这段文字,十分精辟,给大师们以定格,写出了历史的真实,补上了儒学发展的空白,堪称对儒学大师们的最高评价,也是对文化道统的最真实的评价,更是对真儒精神的最切实的赞扬。从本传的创作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以马、梁、乌为主体的儒学传承不但是存在的,而且是成立的,他们共同挑起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脊梁。
主编《马一浮全集》的吴光教授、北京青年学者陈天玄、懒悟艺术馆馆长张庆等,不但对乌以风先生予以高度评价,并提供了新的资料。浙江大学汪以真教授与他的博士助手,最近还带我们参观了浙大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
乌老先生1957年以前执教安庆师范的学生,均为80多岁的老前辈了,如东至县方华灿先生不仅一周内连读两遍本书,还回忆1979年去安庆师院看望乌老先生的情景,宿松县汪长祥先生赋诗多首歌咏此传,芜湖一中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野寨中学特级教师汪南松先生、源潭中学李长远先生等,还有恢复高考后乌老再次执教安庆师院的学生,如现安庆师大的江结宝教授等,还有曾经共过事或知情者,他们或深切缅怀恩师教导,或讲述逸闻趣事。
曾主编《茌平乌氏族谱》的山东乌强先生,家有高考生,在陪读间隙通读全书。他发现不少资料中出现“以锋,字冠军”和“字冠君”,最近撰写了《乌以风的“名”与“字”》予以辨析,发表于《池州日报》《安庆晚报》。他还一丝不苟地抄录《马一浮先生学赞》,以族贤美德,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争做国家栋梁之才。
皖南一位青年企业家,在繁忙中抽出一天两夜的时间读完全书,感叹“乌老精神千古,让人无限敬仰”。他对《性习论》纲要部分产生极大兴趣,表示以后再专门细读,慢慢参悟。他还要求弟弟抽时间认真阅读,以便交流体会。有趣的是,还有很多也先是一人阅读,进而家庭读,或亲友读,或师生读。在电脑阅读与手机阅读挡道的当下,形成了难能可贵的一幕。
读者中,有不少人还激发了诸多热情。有的专程赴天柱山观光,寻找岳云山馆、天柱山房遗址,游览山谷流泉摩崖石刻,参观乌以风陈列馆、祭拜乌以风墓;有的纷纷购阅《马一浮先生学赞》《天柱山志》《岳云山馆诗选》等著作;有的不仅对整理出版乌以风先生的重要著作《三教史》《性习论》《书信集》寄予莫大期望,而且对筹备成立乌以风研究会(新儒学研究中心)多方呼吁;有的进而追溯到马一浮先生、梁漱溟先生等,形成了一股新的学习与研究热潮,对传承与复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充满信心。
野寨中学结合推动全国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大力推介《乌以风传》和《天柱之子乌以风》(汪济著,武汉出版社,2017.4),对乌以风先生晚年自编自校油印本《岳云山馆诗稿》进行校勘审稿,对本校学生以及回校参观的校友和社会人士提出倡议,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范苑声、乌以风二位创校先贤。
西南财经大学林义教授充满期待地说:“江浙皖一带文化氛围很浓,人才辈出。现在的机缘应该说成熟了。先搭建一个平台,进行相关的宣传、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研究成果应该会很丰硕的。同时,培养学术新人,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可为申报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做些基础性工作。”言辞恳切,明确指出了努力方向。
这种种可喜的现象,均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莫让岁月的尘埃淹没智者的身影,在史海钩沉中发掘哲人的光辉,让具有民族魂的先贤成为一座座激励后人的丰碑。乌以风先生那儒雅的气质和仙风道骨的形象,他那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高尚人格、洞悉人性的豁达胸襟、超尘脱俗的思想境界,他那诗书画相通、文史哲相融而呕心沥血、创新著述的儒学大师风貌,永远是人们的楷模!
修订版,总体上依然围绕传主来做文章,立足于树碑立传,对乌老先生作为儒学传承重要人物来予以凸显,以作家的社会良知与担当,最大程度地宣传、助推真儒大师乌以风先生。
原章节目录与整体框架虽没有做较大变动,但许多情节有所增删,纠正了一些错讹。毋庸置疑,仍会受到资料、采访以及水平的局限,疏漏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予以指正。
2017.6.8 于合肥绿城桂花园
30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