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36

[转载]花若能言应一笑,今朝真到野人家


赵朴初曾祖母王梦兰及其诗词

 

余世磊   垢尽明现

   

   安徽省太湖县赵朴初家族以风雅著称。其家族由嘉庆元年(1796)状元、赵朴初的太高祖赵文楷开一代文风,后世人才辈出,大都喜欢写诗填词,留下不少著作。女子亦不让须眉,赵朴初的曾祖母王梦兰就是一位绝代才女。

    初嫁赵家

    赵文楷于嘉庆十三年(1808)不幸英年病逝于任上,年仅48岁。其妾王夫人带着一子一女护送赵文楷灵柩回到太湖老家,定居县城。这时,王夫人还怀有一孩,在赵文楷去世五个月后降生,是个男孩,他就是赵朴初的高祖赵畇。王夫人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延师教育,把孩子们培养成人。

    道光六年(1826),19岁的赵畇入县学,同年娶韦氏夫人。道光八年(1828),长子赵继元降生,也即赵朴初的曾祖父。道光二十一年(1841),赵畇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特旨任上书房行走。赵家贫苦的家境也日趋好转。

    道光二十五年(1845),赵家为17岁的赵继元娶了一位叫王梦兰的女孩为妻。王梦兰,太湖县人,生于道光六年(1826),又名畹芬。其家与赵家世代交好,多有联姻。祖父王好音,是赵文楷的好友,当过四川省洪雅县知县。父亲王锡燕,监生,母亲赵氏为赵文楷的堂弟赵文焕的女儿。王梦兰小时候得到良好的家教,不仅善于女红,亦打下了扎实的文学根基,能诗擅词。父母都很喜欢她,曾说:此真吾家不栉进士(旧时指有文采的女人)也。

    待字闺中的王梦兰就写过很多诗,多以闺中生活为题材,如野游、采花、纳凉等等。王梦兰特别喜欢梅花,以梅花为题材,写了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嫁到赵家后,上尊长辈,下勤抚育,深受赵家上下的喜欢。王继元陪伴赵继元读书,读书之余,以诗词互相唱和。据说所写诗词不下千首。这些诗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欢愉的情绪里也夹杂着对花谢草黄、时光易逝的忧伤。如:

     

    红罗鞋子绣初成,女伴相邀陌上行。

    行过小桥回首望,翠裙草色不分明。

     

    斜风细雨度重阳,欲卷珠帘怯晚凉。

    若问闺中何所事,篆烟闲对一炉香。

     

    料峭轻寒腊尽时,为探芳讯费相思。

    三冬消息无人问,一种心情只鹤知。

    驿使陇头来恨晚,美人林下见偏迟。

    兴来每欲巡檐索,数遍南枝与北枝。

    道光二十七年(1847),王梦兰生下了长子赵曾重,给赵家带来了极大的欢喜。不久,丈夫赵继元又补廪生,选为拔贡。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太湖县城遭遇洪水,赵家房屋被淹,决定迁居寺前河,由赵畇之兄赵畯着手盖房子。王梦兰和赵继元商量,决定进京,一则探望父亲,二则见见世面。道光三十年(1850)春天,王梦兰和赵继元北上,一路的好景让王梦兰诗兴大发:

    晓鸟啼罢妆初收,又上征车度翠畴。

    却忆旧时香阁里,满窗红日未梳头。

    青山才过又横溪,一望平畴麦秀齐。

    此去长安花似锦,杜鹃休傍耳边啼。

    ——《庚戌仲春北上车中口占》

    京中的生活也是充满了诗意。,王梦兰写有《都中杂记》等大量诗词。咸丰元年(1851),王梦兰的二子赵曾裕出生,也就赵朴初的祖父。


    颠沛流离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席卷东南,占领南京,工部侍郎吕贤基奏请与赵畇、袁甲三和李鸿章等人回安徽创办团练。赵畇将家托付赵继元,只带两仆,于四月末到家,到家即生病。这年,太平军也打到安徽,赵畇老母避于太湖深山的赵家河。住在京城的赵继元夫妇惦念家中亲人,八月从京城出发,走到山东曲阜,生下三子曾衍。因生于山东,故得小名鲁儿。回到太湖县,县城不敢居住,离寺前不远的寺前河新居也不宜居住,于是,到了祖居地太湖县城北深山的望天居住。

    望天属大别山腹地,生活极其清苦,但作为诗人的王梦兰,还是处处都能享受美好的诗意。初夏,有人知道王梦兰爱花,送来牡丹花,可是,连个花瓶也找不到,王梦兰只好找个竹筒,把牡丹花供养起来。她还写了二首诗《避乱乡居,有送折枝牡丹者,无瓶,以竹筒贮水供成,戏之二绝》:

    截来空谷珑玲节,乞取芳园富贵花。

    花若能言应一笑,今朝真到野人家。

    洛阳丽质无双谱,淇澳高风有斐诗。

    富贵清奇两成绝,底须俗笔画燕支。

    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攻入太湖县城,太湖知县张宝瑢战死,县城居民惨遭杀戳,赵氏家族三十多人遇难。

    咸丰六年(1856),赵畇请调出任广东惠潮嘉道。咸丰七年(1857),鉴于太湖战乱不止,赵继元夫妇带着祖母王氏夫人离开太湖县深山,到广东倚赵畇任上暂住。

    王梦兰跟着全家,选择走水路,从汉口到湘阴,最后进入广东。路上还要随时躲避太平军,走了将近半年。这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多愁善感的王梦兰感慨良多,其诗在一向的柔美、哀婉之余,添了许多悲凉与沧桑:

    沙堤一带尽垂杨,风景依稀似故乡。

    我本无心看山色,青峰无数近篷窗。

    ——《湘阴舟中》

    半载浮萍一叶舟,羊城旅舍小勾留。

    江南半壁连兵气,梦北三湘壮客游。

    回首白云劳望眼,惊心烽火照城头。

    如闻竟渡喧萧鼓,遥寄归心杜若洲。

    ——《广州午日》

    王梦兰随家人在潮州官署住了半年,又随赵继元北上北京。赵继元以元外郎分户部广东司行走,并积极准备参加顺天乡试。

    咸丰九年(1859),赵继元参加顺天乡试,中一百四十二名。六月,王梦兰又生下一女,取名赵喜官。

    咸丰十年(1860)秋,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为避战乱,王梦兰一家又不得不离开京城,往南方与家人团聚。鲁儿身体一直强壮,春天忽然生病,化为疳疾。当行至河北涞水,鲁儿突发痼疾,百药无医而夭折。此子深得王梦兰夫妇喜爱,自幼聪明可爱,教授《论语》《毛诗》,背诵如瓶泻水。鲁儿死时,把父母兄长都叫到床前,一一话别,话语如同成人。这情景,自是令身怀有孕的王梦兰悲伤无比,将鲁儿葬于涞水边。

    咸丰十一年(1861),王梦兰又生下四子赵曾台,小名台芬。百日后因庸医误诊,不幸夭折。时王梦兰北上在湖南郴州寓所。王梦兰以诗哭儿:

    金盆共喜茁兰芽,弥月东风换岁华。

    比似上元灯火样,可怜转眼成空花。

    百日才周便别离,返生无计恨庸医。

    可怜终日侬怀抱,地下长眠傍阿谁?

    一抔黄土葬郴州,泪眼将枯恨未休。

    十八滩头风浪恶 ,蓬窗闲倚怕回头。

    梦境分明想像成,怀中啼笑宛如生。

    云花一现缘何浅,欲礼空王问此情。

    鲁儿、台芬的夭折,给了王梦兰极大的打击。长年的奔波,也给王梦兰本来就很虚弱的身体以极大的摧残。同治元年(1862)五月,王梦兰病逝于南京,年仅36岁,后归葬老家太湖县望天金星山,与婆母韦氏夫人合葬。

    王梦兰自嫁与赵家17年,大部分时光都在颠沛流离之中。自王梦兰去世后,赵家进入一个兴旺时期,同治二年(1863年)年底,赵畇将26岁的次女赵继莲许配给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同治四年(1865),赵家移居安庆天台里。同治七年(1868),赵继元考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光绪(1880),王梦兰长子赵曾重也考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诗词结集

    由李鸿章开始,李、赵两家互相联姻。王梦兰和赵继元的长女李喜官嫁给李鹤章之子、曾任云贵总督的李经羲。

    光绪二十一年(1895),合肥李家出了一本书,这就是王梦兰的诗集《三十六鸳鸯吟舫存稿》。书名或是纪念王梦兰年仅三十六岁。此书由康宏瓒题写书名,前有李经羲所写序言,后有李经羲之子李国筠写的后记,介绍了这本书的前后因缘。

    据李经羲序言云:因太平军乱,王梦兰避难途中,所作旧稿遗失很多。王梦兰感物忆旧,写作几乎成为习惯,但因为孱然多病,强拈诗句,写成则弃。这本册子中所留,为王梦兰之女赵喜官从家中搜集一些而来。李经羲很喜欢岳母的诗,一天,在家中晒书时,发现这些诗稿,恐怕再遗失,乃对书进行编辑,令次子李国筠手写付梓。

    李国筠的后记曰:

    筠寿(李国筠之榜名)甫识字,即见此册,尝闻母氏云:外王母诗篇甚富,遭乱悉失。此册为乱后所作,间有当年佚余,经舅氏伯远(王梦兰之长赵曾重)先生辑成者。乙酉,筠寿年八岁,侍母氏归宁,在京师窃意外家尚有所遗,出此就舅氏质之,始知零笺断素具在,于是亟殷珎弆。越明年,册忽亡去,搜索不获。去秋治任来湘,始得之簏中。堂上恐复遣失,重为编次,命手钞付梓。因日课一纸,逾月蒇事;又逾月而梓成。吁团扇一诗,遂足千古,吉光片羽可宝也。夫外孙李国筠谨记。

    李国筠生于1881年,其时不过14岁,从此书中不难看出,其字还显稚嫩,但极为工整。李国筠后来当过安徽谘议局副议长、资政院议员,民国成立,充安徽财政司司长,也是民国名流。他又娶了赵曾重的女儿,也是自己的表妹。赵李两家又是亲上加亲。

    《三十六鸳鸯吟舫存稿》分上下两卷,收辑王梦兰诗词近百首,上卷为诗,下卷为词。王梦兰的诗词凄婉俏丽,清新妩媚,写景状物细致入微,抒情细腻动人,颇有李清照遗风,展示了一个女性丰富美好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她非凡的文学才华。李经羲说她:每一篇成,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辄清曲可味。

    王梦兰工诗,其词甚得婉约派真传,修辞婉转、表现细腻。在取材上,多写闺中或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表现情绪。这里亦选录二首:

    一剪梅·梅雨

    细雨帘纤昼掩门,生怕黄昏,又是黄昏,空阶如拭净无尘,润遍苔痕,绿遍苔痕。   瘦损眉峰尽日颦,愁也难禁,病也难禁,芭蕉枝上一声声,听也销魂,望也销魂。

    菩萨蛮·春晚口占

    一声百舌啼金井,海棠枝上燕子冷,小院燕双飞,湘帘镇日垂。薄寒轻似水,慵把阑干倚,墙角杏花残,临风翠袖单。

    桐城人光铁夫、刘淑珍夫妇编辑《安徽名媛诗词征略》,收录王梦兰诗二首。

    赵朴初先生小时候,曾读到其曾祖母王梦兰的诗,非常喜爱,直到晚年不能忘怀。王梦兰的诗集《三十六鸳鸯吟舫存稿》,据云在抗战时被日本人掳走。赵朴初先生曾利用访日机会,多方寻找,但无果。

    2011年,笔者在福建的朋友赵守林告我,他在民间找到了一本《三十六鸳鸯吟舫存稿》,为合肥李家光绪年间刻本,套色彩印,美轮美奂。笔者曾筹资将此本影印,以赠赵家亲属及诗爱者,受到读者欢迎。

    太湖赵朴初家族,除赵朴初曾祖母王梦兰外,赵朴初的母亲陈仲瑄、姐姐赵鸣初、堂姐赵颖初都极具文学才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无疑,先辈们创造的家族文化,也给了赵朴初极大的滋养,为他成为一代宗师打下了基础。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836

Trending Articles